一分赛车彩(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
截至2019年底,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5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37人),包括两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973计划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重点研发计划高技术领域等专家组成员6人...
一分赛车彩(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
上海光机所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按照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发展规划的要求,紧密结合上海光机所“一三五”发展目标,在高功率激光、信息光学、光学与激光材料科技领域与国外开展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同时,上海光机所根据各国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合作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策划、设计和组织了若干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组织高水平国际会议,承担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重实效的国际科技合作,提高了上海光机所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
一、组建联合单元,扩大上海光机所的影响力,提升所的国际学术地位。
2012年4月28日上午,中韩高能量密度激光物理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韩国科技部部长李周浩共同为中心揭牌。李周浩在致辞中指出,中韩联合研究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积极努力,对韩、中两国科技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韩方合作单位韩国原子能研究所是拥有50多年历史的优秀研究所,在原子能领域取得了一些世界级的成果,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上海光机所在等离子体、激光核聚变等方面取得许...
上海光机所十分重视院地合作,近年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密围绕先进激光产业链,先后建立了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和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三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在产业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服务企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还与红塔证券等共同组建激光产业基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融合...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作等在内的系列科普工作,获得...
具备宽带可调谐特性的纳米线微纳激光光源在微型光电子器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但是,受制于纳米线的窄增益区间,现行研究大多依赖于单个器件上集成多根纳米线实现宽带可调谐激光输出,极大地阻碍了光电子器件的进一步小型化和集成化。
近年来,由于具备吸收系数高、荧光产率高、光谱调谐范围大等特性,钙钛矿材料备受关注。和传统光学材料相比,钙钛矿纳米线微纳激光具备高品质、低阈值、宽带可调谐特性。由于钙钛矿材料柔软的晶格特性,单根钙钛矿纳米线很难实现宽带可调谐激光输出。
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研究旨在探索新的制备方案和机理,以优化钙钛矿纳米线的形貌结构、晶体质量以及增益区间,从而实现宽带可调谐的微纳激光输出。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改进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高质量钙钛矿纳米线状微腔,然后基于阴离子固相迁移反应,在单根纳米线上成功实现了宽带隙可调荧光发光。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人员解析了钙钛矿纳米结构中阴离子迁移的原子路径,揭示了离子迁移的基本过程,并阐明其离子迁移的来源——小的离子迁移激活能,为材料离子迁移、相分离及光学性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及实验基础。动力学实验进一步佐证了理论结果,随着反应时间的变化,单根纳米线历经三个主要过程:首先,由发光一致的纳米线逐渐变化为带隙可调纳米线;然后,纳米线整体带隙可调,但是其带隙随着反应时间增加而减小;最后,纳米线被整体同化,转化为发光一致的纳米线,但整体发光波长较开始阶段红移。实现的纳米线状微腔具备规则的几何结构、光滑的表面及宽带可调谐特性,可同时作为增益介质及光学微腔,进而实现单根纳米线宽带可调谐激光输出,实验上成功获得了480~525nm的宽带可调谐微纳多色激光。
此项研究解析了钙钛矿纳米结构中离子迁移的原子路径、基本过程、动力学特征及化学机制,并利用单根纳米线状微腔实现了宽带可调谐激光输出,为分析钙钛矿材料离子迁移与光电性能的联系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及实验基础,进一步推进了高品质宽带可调谐微纳多色纳米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641